close
推薦基本英文真正外籍老師一對一教學
「我很想學英文,但是我不知道怎麼學比較好?」
如果你常常這樣有以上困擾,我想說:aaa
只要你有心想把 英文學好 絕對是人人都有機會!
其實網路上就可以找的到一堆學習英文的好方法
但每個人的學習需求不同,需要個別對症下藥
所以基本英文前應該要先了解分析:
你的等級在哪邊?想進步到哪裡?
用真正有效率的學習方法才是最最重要的!
(不要明明還不會爬 就想學跑 對吧?)
基本英文課程 讓你想學什麼就學什麼
別再把錢濫用在沒 效果的地方上學習了!
如果你需要找基本英文
建議可以先 免費檢測看看 就能夠了解自己的英文實力,
只有親自聽過才會知道學習方式是不是你喜歡的
希望以下文章能夠對你有幫助喔!
("http://goo.gl/vVsm6f")' style="width: 300px; height: 40px; font-size: 22px;">
推薦基本英文真正外籍老師一對一教學
有部分負責招聘的主管在選才時,除了看履歷表自傳,做心理測驗和面試之外,還會上網 Google 或瀏覽 Facebook,蒐集更多與求職者相關的個人資訊。不過,基本英文這麼做真的有助於提升選才的精準度嗎?
公司開出職缺,湧入許多履歷表,你會先用 Facebook 或 Google,查查求職者的相關訊息嗎?
隨著社群媒體普及化,這個現象已經成為招聘時的新趨勢。現在負責招聘的主管在選才時,不只看履歷表自傳、心理測驗和面試,還會上網搜尋求職者有沒有其他「有爭議」的發言或行為。
美國知名招聘網站 CareerBuilder 在 2014 年調查發現,超過 4 成主管會透過社群媒體蒐集求職者更多資訊;又有近 5 成受訪者會受到這些額外資訊的影響,決定「不聘用」該求職者。
部分台灣業者也跟進這股趨勢。104 資訊科技在 2014 年的報告指出,約 1 成受訪企業會要求或希望求職者提供社群媒體帳號。
很多主管認為,履歷表和面試的資訊都是求職者「裝出來」的樣子,社群媒體基本英文上才能看見他們的「真我」,應該有補充參考價值。
基本英文
從社群媒體上蒐集到的資訊,是否合適做為聘用決策的參考?我認為考量的重點在於:這些資訊能不能預測求職者未來的績效和行為表現。
求職者的網路言行,無法推估其未來表現
企業在招聘和選才時所蒐集的資訊,是為了判斷 3 件事:求職者未來的績效、行為和任職穩定性。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 Van Iddekinge 等人,找來約 290 位應屆畢業生做為樣本,針對 Facebook 訊息和這三者的相關性展開研究。
第一階段,他們請 86 個企業招聘主管瀏覽畢業生的 Facebook 動態,評斷他們在 10 個面向(包括正直、創造力、聰明度、適應性和人際技巧等)上的表現。
第二階段,當畢業生投入職場一年後,再請他們的現任主管評量他們的實際工作表現,同時也向這些畢業生取得其離職、轉職資料。結果顯示,由 Facebook 獲得的資訊「無法預測」一個人進入公司後的績效、行為和基本英文穩定性。
反觀人格測驗或背景調查等企業界常見的選才工具,都是多年來經過信度和效度證實與員工未來表現有一定的相關性,才被廣泛運用。心理學家克里斯多夫?貝瑞(Christopher Berry),德尼茲?萬期(Deniz Ones)以及保羅?斯凱特(Paul Sackett)在 2007 年的大型研究就證實了,在五大人格架構(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)中,勤勉審慎性(conscientiousness)與親和性(agreeableness)等特質,對於員工洩漏公司機密以及同事間是否會產生背後嚼舌根、職場暴力等偏差行為,有良好的預測力。
此外,規定求職者要提供個人社群媒體帳號供參基本英文考,不僅無助於決策品質,還會引發倫理爭議。其一,雇主有沒有權利要求職者自我揭露私領域和個人生活?
其二,Facebook 用戶的個人資訊開放程度,會與用戶針對自身隱私基本英文權的設定而不同,公司無法拿到一致性的資料做評比,較難公平地比較不同的求職者表現。
第三,主管透過社群媒體得到的求職者資訊(生活照、學歷、出生地、共同好友等)很容易引起更多的決策偏誤,像是一看到求職者是自己的同鄉,第一時間就產生好感,忽略了與工作能力有關的需求。
用人主管最感冒的事:愛在網路上抱怨公司、工作
儘管我不建議招聘和用人單位的主管將 Facebook 和 Google 納入選才工具,實務上仍有不少主管這麼做。
因此,求職者最好不要將 Facebook 全然視為私領域,盡情盡興地抒發心情,反而應該多加注意自己在網路世界的形象,不管是抱怨、發言都要更為謹慎,以免影響你未來進入理想公司的機會。
104 資訊科技統計發現,用人主管最不想在 Facebook 和 Google 看見求職者「抱怨前公司或前老闆」,超過7成的受訪主管認為不妥;也有 66% 的受訪者認為,「抱怨工作內容」會對雇用決定產生負面影響;至於其他吃喝玩樂或個人興趣的貼文,就比較無傷大雅。
CareerBuilder 也有類似研究結果,像是酗酒、談論公司和同事壞話,都會讓未來可能雇用你的新老闆,重新思考究竟該不該錄取你。
持續優化選才成效,現有的工具就夠用了
每一個用人主管都想找到最精準的工具,發掘出最棒、最合適的人才,但是盲目追求最新流行,未必是有效的做法。目前已經有許多經由科學研究證實有效的選才工具,只要加以精進,就能讓它幫助你選出對的人。
如果覺得光是篩選標準化的履歷表、自傳,選出來的人品質還不夠好,可以試著從應徵職缺所需的工作能力和行為出發,設計出對應的問答題,請求職者填寫。就像是申請國外 MBA 課程時,學校會要求填寫制式的申請表格或自傳,更精準地遴選到系所想要的學生。
另外,在履歷表自傳之餘,新增人格測驗、結構式面談等選才工具,也有助於大幅提升選才效果。
企業徵才、主管選人沒有捷徑、也不需要靠新潮的工具,唯有提升挑人的基本功,把每個工具用到最好,自然能找到對的人上車。自我經營/基本英文英文溜 就業升遷機會多
為與國際聯結,國內企業對英文及國際化人才要求愈來愈高。根據一項職場英語力調查顯示,有六成五企業招募新人時會設下英語門檻,2015年製造業要求新進人員多益測驗成績為522分,服務業564分,金融業更要652分。
加強外語實力 就業加分
目前職場最被廣泛採用的英文測驗是多益測驗,偏重於日常生活溝通,每年台灣有34萬人次報考。而多益測驗台灣代理忠欣公司委託中華徵信所進行「台灣大型企業人才國際化及外語職能管理調查報告」,發現企業國際化過程中,對英語人才日趨重視,聘僱外籍人才比例由三年前調查的四成二提高到逾六成一,基本英文英語能力就是企業聘用外籍員工的主要考量。
企業對於新進員工、各級主管英文能力要求也較三年前調查來得更高。2015年企業對新進員工要求多益分數平均532分,儲備幹部平均要583分,基層主管558分,中級主管要617分,高階主管則要684分。
若是公司駐外人員,英文要求還要更高,調查顯示,製造業外派人員多益分數要求684分,服務業要713分,金融業更高達852分。
調查顯示,要求具備英文能力的職務超過該公司職位20%的企業,已逾五成五;企業在招募新人及升遷條件上都會設下英文門檻,顯示英語能力與人才已是企業拓展國際化業務不可或缺,也是就業的保證。
漢翔副總林南助表示,在漢翔,不只是業務人員需要英文,負責製造及設計工程師也要求多益要達到550分到650分水準。
鳳凰旅行社也針對不同地區領隊設有不同英語標準,歐洲線領隊多益至少要600分,中長線如土耳其、尼泊爾、印度等線領隊,因有當地導遊配合,多益要求500分。
華航在前年更提高招募空服員英語能力,由原本多益550分提高到600分。華航擴充機隊,增加航機維修量,也為維修人員安排訓練課程或送往國外受訓,因此要求維修人員的英文須達多益450分。
104獵才派遣事業群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指出,根據104銀行資料庫分析,精通英文的上班族,薪資至少增加三成,具備英文能力是外派的必備條件。
調查顯示,國內企業需具備國際化、英語人才,要求新進員工多益成績平均為532分;但因產學落差大,2014年台灣大學生多益平均成績只有499分,遠不及企業要求,顯示我大學生英文能力,有待加強。
國際移動能力 外派指標
今年大學新生將減少三萬人,大學將面臨招生不足、優秀學生又被國外大學搶走的窘境,因此不少大學加強產學合作,包括加強學生的英文能力,確保學生就業,作為招生號召。
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表示,大學要列出以培養人才為本的國際化指標,加入「學生語言能力」、「人才國際移動力」、並納入「跨國企業實習」訂出量化的績效管理指標。
為加強學生就業競爭力,東吳大學啟動英文教學改革,目標是希望學生在大二結束就具備多益550分的職場基本能力,並在畢業前擁有符合業界需求的國際移動力及職場英語力。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表示,面對少子化的招生壓力,大學須品質控管以建立自己的品牌,「語言管理就是我們畢業生品質控管的一部分。」
陳超明表示,「只要是人才,就必須是國際人才,沒有所謂地方人才」,即使是夜市的攤販也要有國際觀,才能不斷開發創新產品;如果學校培養出多益成績高於企業要求平均100分至200分英語力的學生,便不用擔心學生找不到工作。
晉麗明觀察,對企業來說,所謂國際人才或外派人員,除了英文能力考量外,國際移動能力也是關鍵。他說,台灣人薪水之所以被北京趕過去,甚至近年被馬來西亞追趕上,英語能力及國際移動能力是主因。
「忘了你的國籍。」晉麗明表示,當主管詢問你是否願意外派時,若還需要回去跟家人商量,則表示國際移動程度仍不夠。最好是,義無反顧答應,回家收拾行囊,買單程機票飛出去。他表示,在全球化時代下,若是一個人才,就是國際人才,不會偏安在一個地方。改壞英文名》港女叫日式洋名
中大講師勸學生用番中文
香港人通常都會有個英文名,中大英語教學單位副講師陳美祺(Maggie)建議,基本英文起英文名時,宜諮詢家人、朋友的意見,考慮該名字會給人什麼暗示、觀感或期望。「你可以從你的朋友、父母得到另一方的意見。通常名稱由父母起的吧?他們有什麼期望呢?您可以諮詢他們,而不是隨便挑一個你偶像的名稱,如Leon。」
她又特別提醒,在求職、面試等正式場合用英文名,要確保求職信、履歷表、口頭自我介紹等的名字一致。
「有時他們在求職信上寫John,John Wong,但他們的履歷上是Wong Tai-man,兩者並不一致。而當他們面試,有時候他們自我介紹:你好,我的名字是John Wong,但它不在履歷上。」一時John Wong、一時Wong Tai-man,則造成混亂和不便。
Maggie直言,寧願學生用中文原名,「我要你的真實姓名,而不是一個英文名字。」她補充指,部份以英文為母語的人看不懂、讀不了中文名,起英文名會方便他們,但某程度上中文名能表現出個人身份。有香港女生會為自己改個源自日文的英文名,如Naomi、Suki等,反而日本女生不會另為自己改個英文名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